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科研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创新 >> 科研团队 >> 正文
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日期: 2020-11-02

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依托苏州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是集科学研究、决策咨询、规划设计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研究机构。团队核心成员包括高级职称7人,中级2人,都拥有博士学位,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都比较合理。本团队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顺应时代要求、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总要求,立足苏州、面向江苏、放眼长三角,建立服务区域发展与规划重大需求的跨地区、跨学校的科技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开放、综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努力发展成为引领苏州、江苏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力量。

一、团队负责人

尚正永,中心主任,江苏淮阴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江苏省、江西省、河北省科技咨询专家库成员;担任《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世界地理研究》、《中国科学数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审稿人,兼任江苏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省级检查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的研究工作,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省部级项目4项,主持完成地方政府或企业委托项目10多项。出版《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专著1部、《现代服务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合著1部,在《城市规划》、《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经济地理》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成果获得市厅级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市厅级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邮箱:shangzy@usts.edu.cn,电话:18118151169

年福华,中心副主任,新疆库尔勒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地理学会理事,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建设项目稽查专家、全国游憩环境智库专家,苏州市企业创新讲师团志愿教师。2000年毕业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获自然地理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获区域规划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主要侧重于战略发展规划、产业规划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建设厅、中科院、苏州市以及地方政府与企业委托项目60余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国家自然基金3项。在《地理科学》、《城市规划汇刊》、《干旱区地理》、《干旱区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近30余篇,参编专著3部。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创新一等奖、科技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邮箱:nianfuhua@163.com,电话:13962190169


二、团队核心成员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历 学位 所在单位
邵大伟 1982.8 副教授/硕导 研究生 博士 苏州科技大学
王祖静 1988.6 讲师 研究生 博士 苏州科技大学
1987.7 讲师 研究生 博士 苏州科技大学
丁正山 1967.9 教授/博导 研究生 博士 南京师范大学
李红波 1983.12 副教授/硕导 研究生 博士 南京师范大学
卢晓旭 1970.9 副教授/硕导 研究生 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
周永博 1982.2 副教授/硕导 研究生 博士 苏州大学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区域发展演化的理论研究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区际关系、城际关系和城乡关系演进的过程特征、结构转换、功能变迁与空间组织,深化对区际关系、城际关系与城乡关系理论的探讨,拓展城市相互作用和城市近邻效应的理论研究,为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研究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区域资源结构、资源分布、资源组合、资源利用等,对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的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关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防范邻避困境,管控邻避冲突,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3、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研究方向

本方向面向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以区域空间、城市群空间、城际空间与城乡空间为对象,分析区域空间的要素构成,空间要素的组合关系和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区域空间冲突的形成机制与空间整合的调控途径,为区域空间协同规划、协同利用和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4、区域发展的产业结构研究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区域发展的产业联系、产业合作与产业分工,分析产业结构特征与阶段特征,发现产业联系与产业演进规律,分析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机理,从垂直分工、水平分工与混合分工的角度,提出区域产业协同优化的路径与策略。

5、区域发展的规划设计研究方向

本方向侧重区域发展的规划设计工作,研究制订区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提出区域发展的规划目标、发展重点、空间组织、产业结构、用地安排和保障措施,面向区域发展的规划设计需求,开展科技服务与科技咨询工作。

四、主要研究成果

1、主要纵向科研项目及经费

1)城市形态碳排放锁定的路径、机理与调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1-2017.12),60万元;

2)城市绿地与居住用地空间耦合的过程、效应与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1-2022.12),60万元;

3)基于旅游地理想象与游客情感体验的大运河“城河共生”场景重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1-2024.12),55万元;

4)中学教师核心素养教学倾向水平测量、发展机制和提升实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0.1-2022.12),10万元;

5)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乡村生活空间转型及效应研究——以苏南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6.1-2018.12),20万元;

6)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社会空间重构与优化路径研究——以苏南为例,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9.1-2022.12),8万元;

7)苏州构建城乡融合政策体系研究,苏州市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项目(2019.7-2019.12),5万元。

8)“撤乡并镇”效应评价与废弃乡镇转型发展研究,苏州科技大学人才引进项目,(2017.10-2020.10),20万元。

9)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研究,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2018.4-2018.12),7

2、横向科研项目

1)泗县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技术协作单位采购项目外包,安徽省泗县人民政府,2018.12-2019.1227万元;

2)芜湖市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计划(2016-2020年)采购,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2018.12-2020.125万元;

3)苏州传化公路港规划,苏州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201922万;

4)苏州市“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018万;

5)吴江区“十四五”人口发展思路、目标与对策研究,吴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015万;

6)苏州市“十四五”时期现代化经济体系暨发展动能转换研究,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14万;

7)苏州市开放型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715万;

8)宿迁市物流空间与物流产业规划,宿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25万;

9)太仓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太仓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0年,12万;

10)宿迁市湖滨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湖滨新区管委会,2016年,20万。

3、市厅级以上获奖科研成果及职务专利:

1)专著《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荣获淮安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

2)论文《基于可达性的城市功能用地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荣获淮安市第十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16年);

3)论文《国外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述评及其启示》获得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2016年)。

4、论文(主要是核心期刊、国外三大检索、人大复印资料收录等):

1)平原农区村民居住空间特征与迁居意愿——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20358):2014-2028.

2)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土地市场机制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城市规划,20174112):58-64.

3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ural sett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ng-term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A case study of the Sunan region, China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Https: // doi.org/ 10.1016/j.jrurstud.2019.03.005.

4Multi-dimensionality and the totality of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ural space system: 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ancient Huizhou region, Chin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https:// doi. org/10.1016/j. jrurstud.2019.03.005.

5Emerging Location-Based Service Data on Perceiving and Measuring Multifunctionality of Rural Space: A Study of Suzhou, China [J]. Sustainability, 2019, 11, 5862; doi: 10.3390/su11205862.

6)乡村概念再认知.地理学报,2020752):398-409.

7)精明收缩视角下乡村人居空间变化特征及类型划分——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地理研究,2020394):939-955.

8)韧性理论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启示.地理科学,2020404):556-562.

9)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研究溯源及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20394):660-669.

10)“苏南模式”下乡村工业用地的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以常熟市为例.经济地理,2018381):152-159.

11Analyses of metro station service area in Shanghai downtown based on traffic networks.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Remote Sensing. 2017, 452: 337-352.

12)乡村空间辨析.地理科学进展,201837(5): 591-600.

13)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引致形象的影响机制.旅游学刊. 20202):65-79.

14)迈向优质旅游:全域旅游供需错配及其治理——苏州吴江案例研究.旅游学刊,20186):36-48.

15)旅游地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强度协调时空分异特征——以云南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8):2014-2028.

16)泛长三角城市资源环境压力演化特征及门槛效应.地理科学,2020405):701-709.

17)典型山区旅游地旅游效率与交通协调格局及演进模式.经济地理,2020408):212-221.

18)绿地与居住用地演进的空间相关性研究——以南京主城区为例,中国园林,201712):64-69.

 

学院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学府路99号  联系电话:0512-68096045   E-mail:gsge@usts.edu.cn

Copyright© 2020 gsge.usts.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