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联合苏州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苏州科技大学石湖校区隆重举办了“苏州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大学行”活动启动仪式。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冯育青、副站长范竟成,我校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副院长杨朝辉、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彭科,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周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李敏,教师代表以及“勤实”等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学生代表参加仪式,共同开启这一助力苏州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的重要征程。
守护生态本底,共启湿地保护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凝聚全球珍爱湿地的共识,敬畏自然,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坚守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后代留存大美湿地。湿地,素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在维护生态平衡、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苏州,作为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的积极践行者,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依水而兴,守护着生态本底。此次联合行动,旨在汇聚苏州科技大学的智慧与力量,为国际湿地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在守护生态家园的道路上留下青春的坚实足迹。
青春双重赋能,探索协同育人模式
活动中,“苏州科技大学国际湿地城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揭牌,标志着校地携手守护湿地的青春篇章全面拉开帷幕。该协会以“专业赋能生态,青春守护湿地”为宗旨,通过“科普宣传、自然教育、创新实践”三项行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专业优势。协会积极动员青年学子运用测绘地理、国际双语、生态规划等交叉学科专业知识,投身到湿地保护的实践中。
此次校地合作搭建了全新的平台,为青年学子提供了科普宣讲、志愿服务和教学实践的广阔舞台,探索出“学科赋能+生态保护+创新实践”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了专业教育与生态责任培育的双重赋能,让青春力量成为湿地保护的有力传播者和积极践行者。
聚焦湿地乡村,创新生态实践矩阵
苏州目前拥有12处国际湿地城市特色湿地乡村,这些乡村兼具生态、经济与文化价值。此次活动聚焦“数字孪生守护”“生态密码解码”“绿色产业调研”“文化记忆重构”“未来创想工作坊”五大主题,探索创新路径,构建青年赋能湿地乡村生态发展的实践矩阵。
苏科大师生将运用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挖掘乡村生态保护和社会民生背后的科学奥秘,为苏州国际湿地城市特色湿地乡村的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在教学创新实践中深化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与践行。

